生於八、九十甚或千禧年代的你,對於鄰居這個字有什麼感覺呢?
是一個住在同一層、同一座大廈或同一個屋苑的人的統稱?
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,偶然會見到點頭卻又完全不瞭解的人嗎?
敦親睦鄰,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成語或是電影裡的舊香港情節?
離開學校的你,會偶爾懷念那住在宿舍的時光嗎?

小時候,看到上一輩與鄰居的互動,彼此互相幫忙起居,
分享晚餐,幫忙照顧對方的小孩。
自己有很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鄰居家渡過的。
敦親睦鄰,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。
那些兒時的玩伴,不一定是你學校的同學,
你們不一定會約出去玩,但就是於你的童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。
可惜,當幾次搬家過後,大家開始不再有交集,
就算長大後在社交媒體偶然看到對方的蹤影,
也已經不知道要再怎麼開始對話,要怎麼重拾小時候的情誼了。
反觀現在的社區,莫說鄰居間的互相幫忙,
大家就僅是住在同一座大廈、屋苑的關係,
每天進出卻互不招呼,彼此形同陌路,很少有友誼的存在。
冷漠的像毫不相關的人,只是剛好大家都租了同一座大廈,互不相干的。
也因此,懷念著小時候的社區、大學時住在宿舍的日子。
共居,不只是住在同一屋簷下,還分享彼此生活,
重拾鄰居的關係,偶爾一起下廚分享晚餐、飯後一起看電視影集,
互相分享生活的點滴,慢慢重新建立社區,鄰里的關係。